返回 全球(切换) 

情商第四回

2013/6/12 19:19:18162
详细描述


   
前言
亚里士多德的挑战
任何人都可能发火,这不难。但要做到为正当的目
的,以适宜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适时适度地发火,这可
不易。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这是纽约月的一个下午,燠热难耐。汗流浃背使得人们烦闷不安。我急着赶回饭店,在麦迪逊大街乘上了一辆公共汽车。一上车,那个中年黑人司机就亲切地招呼我:你好!他满脸灿烂的笑容使我不由吃了一惊。汽车蜗行着穿过拥挤的大街。每一个上车的乘客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他的欢迎,但他们也像我一样,吃了一惊,然后因这天气的缘故,无心回应。在堵塞的车阵中,汽车一点点向前蠕动,不知不觉,车内的气氛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只听见这司机自任导游,不停地介绍着过往景观:这家商店正在大削价,那家博物馆刚好有个好展览,还有拐角处的电影院正上演一部新片子??他对这城市的丰富多采是那样的喜悦热爱,流溢而出,感染了所有的人。人们下车时,似乎已抖掉了上车时包裹着的那身阴郁的外壳,以微笑回报司机的大声告别:再见,祝每天过得好!

这段记忆留在我的脑海里几达年了。在乘上麦迪逊大街的公共汽车时,我刚好完成了心理学博士学位研究,但对当时车上的心理气氛变化却并未给予专业的留意,而当时的心理学本身就对情感的机制所知甚少。那位黑人司机简直就是城市的和平之神,以其魔力把车上乘客的烦躁郁闷嬗变为开心的和煦春风,使每一个乘客变成了积极情绪的传播源,把欢乐撒播到全城的每一个角落。与此截然相反,现在随手一翻眼前的报纸,触目皆是:某校岁孩童大闹校园,把油漆泼洒到课桌、计算机、打印机上,毁坏停车场的汽车等等。原因很简单:某三年级同学叫他
“ 小家伙”,而他要叫他们知道知道他的厉害。曼哈顿一家说唱夜总会门外拥塞着一群青少年,你推我搡,碰碰撞撞。突然,有人抽出. 自动手枪向人群扫射,造成个年轻人受伤。报道指出,近年来类似这种自以为遭到轻视而报复枪杀的案件在美国越来越常见。
据报道,在被害人年龄不到岁的凶杀案件中,有的凶手就是他们的父母或继父母。其中几乎有一半的父母称他们
不过是想“教训教训”自己的孩子。触发这种致命殴打的原因只是孩子挡住了电视机、哭闹或尿布湿了之类琐事。
一个德国青年因放火烧死睡梦中的个土耳其妇女和小孩而被送上审判席。他是新纳粹组织的一员,自诉丢了工作并且酗
酒,把自己的恶运归咎于外国人。他以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道“:我对自己所作的一切深感懊悔,无比羞愧。”
每天的新闻中都充斥着这类与安全、礼仪全然不相干的报道,让人感到一种邪恶的本能冲动在到处乱窜。但新闻确实反映了我
们生活中情绪失控正在蔓延的现状。我们或多或少都曾体验过这种经历,情绪突然暴发,事后又为此后悔不迭。近年来类似报道
不断给我们敲响警钟:在我们的家庭、社区以及集体生活中情绪不
良、绝望或恣意妄为正持续增长。钥匙儿童回家守着电视,除了看
到钟点保姆,相伴的只有孤独寂默;遭遗弃、被冷落或受虐待的孩
子们陷于痛苦之中;婚姻关系中充满丑陋的暴力,愤怒与绝望日积
月累,汹涌澎湃。病态情绪正在全球散布:抑郁症患者猛增;攻击行
为一浪高过一浪;少年携枪上学;交通事故演变为枪杀;被解雇的
员工,心怀不满,回公司滥杀无辜??等等,不一而足。“精神虐
待”“、开车射杀”“、创伤后应激”之类术语已进入我们的日常词汇,
许多人对生活已从希望“ 过得愉快”变成了追求“ 让我快活”。本书
旨在从看似毫无意义的日常行为中挖掘出深层的含义。既是心理
学家,又是《纽约时报》记者的我,多年来一直关注着对非理性王国
的科学认识的进程。我注意到分道扬镳的两大趋势:一者悲观地描
绘了我们情感生活中日益涌现的灾难,另一者则乐观地向我们展
示了希望。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环球搜宝网看到的。
首页我的发布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