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招聘潜规则》 

应届毕业的王珊珊年初开始,就转战各大招聘会,但回馈寥寥。让她想不到的是,她在各大招聘网的无心插柳式的应聘,却得到很大的反响。但这并没有让她高兴得起来,因为她得到的网络回馈,往往都是变相广告。她每天不得不删除十多封的垃圾邮件,以及广告短信。更让她苦恼的是,她网上所留的信息,正被多次倒手转卖。 
  潜规则 

  为什么培训机构都来找我? 

  今年1月,东北某大学新闻系的王珊珊,通过某家大型招聘网,试着向心仪已久的公司投递了自己的简历。但让她想不到的是,接下来她要面对的竟是水陆空的全方位轰炸。 

  “我留的信息是很全面的,电子邮箱、手机、地址,可能联系到我的信息全写上了。结果,邮箱里每天都能收到各种买卖广告,让我去买什么便宜货,或者是让我点击什么什么网站,这些都还好说,最讨厌的是,每天都能接到不同的电话。” 

  王珊珊告诉记者,“打电话的是各种培训机构,还有公务员培训公司,都劝我去上课,我每天都要说上几遍‘No’。还有的公司,隔几天就来骚扰一次,我都想报警了。” 

  王珊珊的经历不是特例。她有几个同学和她的遭遇一样。“因为我在‘考公务员’这个意向上打了勾。所以能接到公务员培训的电话;我还有同学在‘英语翻译’意向上打了勾,结果次日就接到几个英语培训班打来的电话。” 

  她们分析,是不是自己的电子简历被“卖”了。可究竟是谁卖的呢?王珊珊猜测,可能是被网站“出卖”了。 

  王珊珊的猜测是有可能的。曾长期从业于网络招聘的深圳走秀网市场总监龚文祥告诉记者,“这是行业通行的‘潜规则’,几乎所有小型招聘网站和一些相关培训机构都有三大招聘网站的资料库。”易观国际网络招聘行业分析师刘彤表示,这一“潜规则”是同质恶性竞争的结果,“对于招聘方,招聘网站在收费上大打价格战;而对于在网站上注册的求职者,谁也不敢先收钱,招聘网站不得不想别的办法赚钱”。 

  潜规则 

  为什么打广告又不招人? 

  与王珊珊不同的是,南京某名牌高校应届毕业生华同学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去年放寒假前,他通过网络投递自己的简历,他的求职方向很明确——“行政助理”。在其他选项上,他并没有打钩。 

  他投了几家大公司,还有一家银行,但没有接到一个通知。后来,他才知道,与他同专业的几位同学的遭遇也与他一样。 

  他们都觉得是自己有点儿背。 

  寒假期间,他又通过网络投递了几份简历。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找到一位在他曾投递简历的某公司工作的亲戚,希望能走一走后门。但他的亲戚打听一圈后,直接告诉他“没戏”了。在金融危机之下,他们公司在2009年根本就不可能有招人的计划,而之所以在网络上打出招聘信息,纯粹是一种付费的变相广告。而他的同学在寒假期间,也曾打电话给另几家公司,得到的答案要么是取消了招人计划,要么是根本就不招人。 

  某招聘网站一位业务员向记者证实了“招聘网上很多企业并不真的招人”的事实。该业务员还向记者详细说明了他们家的价位,“首页最贵的广告位每周也不过6万元,比其他网站的广告位要便宜得多。” 

  在某招聘网站打变相广告的浙江金华一家玻璃制品加工厂老板张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招聘网站上“招人”所产生的广告效应非常好,“我们一招人,全国都知道我们这个工厂,比在我们本地报纸上做广告强多了,所以我们现在和那个网站签了一年的广告合同。” 

  招聘网 

  有几成是可信的? 

  招聘网不以招聘为主业,却以转卖应聘者的资料和开发变相广告牟利,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招聘网到底有几成是可信的? 

  有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就今年来说,这些招聘网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 

  据该人士介绍,3月份原本是高校应届毕业生踊跃求职的时期,也是网络招聘一年中最红火的时期,但今年3月,整个网络招聘行业遭受前所未有的“倒春寒”。 

  前程无忧网是行业的龙头老大,但运营利润再度下跌,中华英才网和智联招聘更不容乐观,去年亏损达亿元。 

  但另一方面,招聘网站在宣传推广方面不惜血本。有两家招聘网去年的广告投入竟高达3亿元、2.7亿元。艾瑞咨询网络招聘行业分析师蒋李鑫告诉记者,招聘网站行业同质竞争激烈,不得不用烧钱砸广告的办法来赚用户和风投的眼球。如此一来,收入和支出差距更大。他们便不得不打些擦边球,赚些“亏心”钱,行业潜规则便悄然而生:向小招聘网站及培训机构出售求职者信息;为企业做变相广告。 

  北京数字英才招聘网总经理于黎明告诉记者,当前网络招聘的行业形势很严峻,但也给了具备行业和地方优势的招聘网站很大发展空间,“除了JOB36之外,中国人才热线、浙江人才网等也都凭借地域优势在地方做得有声有色。”艾瑞咨询网络招聘行业分析师蒋李鑫也表示,未来招聘网站需要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细化和深化,商业模式也得随之细化或调整。